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德岳五金网 >> 扩散膜

并购篇之物流业开放的阳光温暖谁C型吊钩

发布时间:2022-07-07 19:12:49

并购篇之物流业开放的阳光温暖谁

并购篇之物流业开放的阳光温暖谁2006-05-11 18:12:43 来源:2006年05月11日分享到:上海国资  国资、民资和外资构成了中国物流业的三方博弈力量

2005年岁末,外资物流企业终于熬过了政策的冰河期——在中国内地开展物流业务不再受股权限制。而物流业的国企和民企之间,其长期以来明里暗里的较量也将出现新的变数。

目前物流业的利润仍在加速度上升。曾有行家指出,中国人每创造100元钱的生产价值,就有20元钱是“运”出来的。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将达到近12000亿元,且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而目前中国速递市场规模是200亿元,每年的增长在30%以上。

飞速发展的中国物流市场,在开放的背景下显然将会出现新一轮合纵连横的较量。在中国物流业国资、民资和外资三股博弈力量中,政策的阳光将会照到谁的角落?

外资,跑步进入“独资时代”

对于外资快递巨头,“绕不开的中外运”已然成为历史。早在物流市场正式开放之前,国际四大快递巨头DHL敦豪国际、FedEx联邦快递公司、UPS联合包裹公司、荷兰邮政TNT已经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发展各自的分销和运输网络。

北京中交协物流研究院郭立新主任对《上海国资》说,虽然合作最初是出于被动,但从外资快递的角度考虑,进入中国市场之初采取独资的方式,并不是最明智的做法。因为中国物流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果本土化做得不足,就会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和价格的劣势。

在国际快递市场上,外资快递巨头已经将国家邮政总局和国内民营快递公司挤到了边缘。郭立新说,外资物流的管理经验和人员素质有很强的优势,这使其占领市场的速度很快。例如,2003年9月1日,中国邮政旗下的EMS宣布“实现了京、沪、穗之间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次日递”。但FedEx很快就向中国客户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即“亚洲一日达”及“北美一日达”。

外资在国内的本土化成熟之后,独资是必然。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曾分析,外企独资化的原因,一是为了整合市场,将中国市场分散的投资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二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统一化,解决原来的一些管理问题。

业内人士说,其实国内快递业务的禁区已被突破,DHL从2005年5月起就开始涉足国内快递业务,其他三大巨头也在寻找下一个跳板。针对在中国市场上最紧缺的网络和基础设施,从2004年到2008年的5年内,TNT将在中国投资2亿欧元发展快递和物流业务。

2005年7月4日,在条件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TNT悄然启动了国内快件业务,对外将其称为“试验性运营”。

目前的国内快递市场,基本上是由中国邮政和参差不齐的民营快递组成。国际快递市场的战火很快就会蔓延过来,这将成为事实。近几年,随着物流开放限期的临近,外资物流巨头们开始集体变身,合资转独资,由先前的做“加法”变为做“减法”。

“单飞秀”中的中外运

有人分析,在合资的快递公司中,经营过程中的客户和品牌是掌握在外资手里,而中方更多扮演的是其国内快递业务代理商的角色和享有分红权的策略性股东。随着年底国家对快递行业的政策放开,外资必定会逐渐要回分给中方的那部分利润。

最近几年,几乎在所有的外资快递并购和“单飞秀”中,中外运都成为主角。

先是荷兰TNT和美国Fedex和中外运结束合作,转投新伙伴。随后,美国UPS以1亿美元的代价离开了中外运。在去年12月,从中外运手中取得了对中国23个地区的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掌控权,覆盖200多个城市,占中国国际贸易量的80%以上。

当时与中外运合资成立快递公司的4家外资巨头仅剩下DHL。为了表达与中外运合作的决心,DHL表示和中外运继签50年。因为中国内地是DHL快递在亚太区业务增长的主要来源,并且经DHL快递在香港机场的货运量,超过7成是来自珠三角地区。

曾经习惯于依靠政策优势坐享丰厚利润的中外运,不得不重整旗鼓,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外资逐渐“单飞”过程中,中外运开始发展自己的快递业务。从2004年10月起,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国内快运产品“外运发展e速”正式启动,2005年,在全国已发展124个网点。

此外,据有关报道,中外运旗下的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斥资3.6亿元,收购民营物流企业上海申通51%的股权,并已达成协议。

老牌的红筹国企中外运在屡次受挫之后,对民企的收购,一定是以控股为前提。而对于申通来讲,控制权的旁落,也已成为无奈的理性选择。

夹缝中求生的民营快递

据调查,目前中国比较有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基本是在1992年左右成立的。在1998年前后,民营快递企业开始迅速扩张。凭借其方便快捷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不断攻城掠地。邮政的EMS从1995年起,年增长率只有2%,市场份额早在2002年,就已从1997年的97%降到40%。而民营快递则从1998年以来,每年都以120%至200%的速度递增。

宅急送、申通和顺丰是国内较有规模的三家民营快递公司。其中上海申通目前在国内已有400多个签约网点,覆盖城镇达到600多个。它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市场是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中国市场包括国际和国内快递近36%的份额,且这一快递市场每年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在华东地区的任何两个县级单位之间,申通都可以做到次日达。

但民营快递在快速铺网和扩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中国邮政政策性垄断的打压与排挤。长期以来,申通都是中国邮政“打击”的重点,每年缴纳罚款有500万元左右。在企业内部,申通也面临着企业不断扩张中的管理和资金问题。郭立新说,“很多民营快递虽然布网迅速,发展很快,但是发展的基础很不牢固”。对此,中国货运代理协会副会长李力谋预言,国内快递的重组和兼并是未来的一种趋势。现在国内大小快递企业有3万多家,仅上海就有6000多家。而美国的物流公司只有9000多家,日本只有1000多家。

这种预言在申通身上,正在成为一种现实。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申通从2002年开始,不断与美亚快递、FedEx、UPS、法国邮政等密切接触,但均未能达成合作协议。而现在,中外运又把目光投向了申通,如果能被中外运收购,尽管控制权的底线会被打破,但多少也能抚慰一下申通在外资方面的失意。

上海申通企业发展部总监李锋对《上海国资》说,现在申通还没有决定和谁合作。在四大外资快递巨头和国企之间,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不过,他说,“每个公司的机会是均等的”。

无论外资巨头还是国企,收购民企都意味着乘数式的网络扩充,这显然是最多、最快、最省的战略转型方式。而对于在物流业缺乏话语权,长期于夹缝中思索生存问题的民企,这个特别的冬季可能会很漫长。

DHL于1980年正式来到中国。当时的外经贸部要求,所有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从事快递业务,必须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简称中外运)进行合作,不允许外商独立从事快递经营。国外的业务完全由外资公司处理,国内的快递则主要由中外运负责中国本土公司。当年DHL就与中外运签订了互为代理协议。

到1986年后,中外运与DHL成立了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此外,还和其他公司相续成立了中外运-TNT、中外运-OCS和中外运北空-UPS等合资公司。每家合资公司的合资形式大体是50%-50%的出资,双方共同派人参加管理。

上一篇:并购篇之壳牌中国谋图下一篇:并购篇之外资民资的角色

100t铸铁井盖承载能力测试机

排水管压力机价格

扭力测试仪

友情链接